情感即服务:AI 的下一个市场是你的内心
情感即服务:AI 的下一个市场是你的内心

情感即服务:AI 的下一个市场是你的内心

我最近偶然发现了两个新推出的AI小工具,它们先是让我,然后又让我有点心酸。

现在可以预订名叫Moflin的AI宠物了——可以想象一下,把 Furby和豚鼠结合在一起。这款由 Casio 出品的长形“龙猫”毛绒玩偶,堪称一只不需要喂养、遛狗,甚至不需要真正照料的AI情感支持宠物。它能带来真实宠物的温暖和陪伴感,却不带任何现实生活的麻烦。Casio表示,Moflin会学习你的习惯、回应你的情绪,提供“无负担的陪伴”,还配有充电底座。普通的机器人狗模仿关爱,而Moflin则号称能“情感进化”。随着你越来越依赖它,Moflin会逐渐变得更擅长模仿“爱”的感觉。虽然真正的宠物可能会回馈你的爱,而Moflin的使命却是呈现一面完美契合你情绪的“情感镜子”。这就像拥有一个会发热的抱枕,表面上让你感觉到联系和陪伴,但实际上只是在拥抱你的自我,被一层合成毛皮和高科技壳子包裹的情感幻象。

Moflin或许想要角逐荒诞奖的桂冠,但最终只能拿到亚军的绶带。九月上市的Elemind头带是一款AI驱动的设备,声称能按需催眠。与Muse S等设备温柔地监测大脑活动,像大脑版的Fitbit不同,Elemind却走上了“奇异博士”风,用神经感应刺激强行调节脑电波。想放松吗?只需戴上这个头带,躺下来,让它用“原力”将你的大脑引导至极乐,因为就连缓解自己的压力也成了上个时代的事。现代的压力释放,适合那些负担过重的我们——因为显然,我们现在已经累到连自己放松都成问题。

我们可以嘲笑这个充满算法“爱的”毛茸茸玩意,或是一款承诺带你成为现代禅师的头带,但当笑声平息后,我们不妨问一问:为什么?在这个目标导向的世界里,没有什么是偶然的。

贩卖理智:情感外包的诱惑

这股需求并非源于懒惰。懒惰只是个美好的借口。事实上,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情感的集体逃离。脆弱、亲密、耐心?它们负担重,要求付出、挣扎和时间。为何要经历这些定义人类存在的体验,当你可以轻松避开它们呢?Moflin不仅是替代一只宠物,更是替代了感情的不可预测性;Elemind则并非帮助你冥想,而是劫持你的脑电波,确保你永远不必学会如何静心。

我们并不是在为便利买单,而是在为逃避自我付费。

欢迎来到情感外包的时代,在这里,我们正把逃避生活的混乱打造成一种产业。

神经科学家多年来一直警告我们,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逃避情感上的不适,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情感认知失调。只要有机会规避不愉快的事情,大脑会像婚礼上奔向最后一处开放吧台一样迫不及待。当我们长期暴露在不确定性中——像是掺杂气候灾难、政治动荡和全球疫情的“情绪奶昔”中,这种本能会被加倍激活,任何带有控制感的事物都成了精神鸦片。

真正的危险在于,将情感交给设备处理,就像把你的大脑送到孤岛度假,却销毁了回程机票。哈佛大学脑科学中心的研究显示,通过频繁依赖外部工具来规避复杂性,我们的大脑自然韧性就会逐渐枯萎,像被遗忘的盆栽一样。依靠科技来平整我们心中的褶皱,我们实际上是在自我重塑——不断改变我们的神经回路,直到需要这些设备来支撑日常生活。这样一来,这不仅仅是一个捷径,而是我们在建立的生物依赖,数字化的砖一块接一块地堆砌而成。

我们所目睹的也许并不是一场科技潮流,而是对待情感方式的系统性转变。更准确地说,是我们逃避情感的方式。这些设备简化了生活,却也将生活“消毒”了,让我们轻松跳过那些需要付出真正情感劳动的环节,提供的只是一个便捷却浅薄的连接与宁静。

外在的每个过程都被我们精简完毕,现在,是时候将内在生活打包售卖了。

令人不寒而栗?我也这么觉得。

AI:从数据处理到灵魂攫取

控制不是现代才有的痴迷,而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幻想。我们通过工程技术逃离了混乱,驯服了无序,弯曲了光芒,将整个世界压缩进手中的屏幕——然而,情感的复杂性却始终是个未能征服的领域,无法用坚强克制的哲学和奥普拉的读书会彻底化解。但只要足够耐心,或许AI将成为达成这一终极目标的工具。

AI真正的飞跃不在于情感识别,而在于情感认知。它不再将情感视作方程式中的一个默认输入,而是将其作为动态系统中的一个因素加以考量。

过去的技术被困在刻板的规则系统里,利用条件逻辑,像一个遵循死板流程的机器人,艰难地穿梭在决策树中。就像那些过于礼貌的服务生风格的聊天机器人——一旦遇到未在“批准名单”上的情绪,它们便茫然失措,仿佛你在牛排店点了寿司。

而今天的AI不再是简单的执行者,而是成了情境的编剧——从被动接收指令到主动构建秩序。在非确定性模型的领域里,通过深度学习架构,AI已超越了简单的二元选择;情感处理的指挥棒已经交给了循环神经网络(RNN)和长短期记忆网络(LSTM),它们能够跟踪情绪的动态变化。AI如今具备了时间感知能力——从序列数据中学习的能力,每次互动都会纳入一个“情绪档案”,供机器实时决策。AI不仅在应对当前的情绪,还在追踪你的情绪走向,理解你不仅在“感觉什么”,还在“将要感觉什么”。

Moflin,它可不像自动毛绒玩具那样,只是按提示发出呼噜声,它还会观察、分析、连接点。LSTM使得Moflin的“大脑”(准确地说,是电路)能够追踪你的声音变化、肢体语言,甚至心率等生理信号,预测你十分钟后的情绪。就像一位情感上的“象棋棋手”,始终比你快三步。通过将所有数据输入强化学习循环,Moflin在它的电路里建立了一个关于你的“版本”,营造出一种“关系”的错觉——一个人工毛绒玩具能接近的最“人性化”程度。

AI的真正力量在于它能够从多方汲取数据。多模态输入源源不断地汇集而来——声音、表情、皮肤电导率、心率变异性——所有这些数据被合成成一杯“情绪鸡尾酒”。此时,卷积神经网络(CNN)像机器学习领域的“复仇者联盟”一般闪亮登场,处理高维数据,捕捉最微小的面部微表情——想象一下,AI在你还未察觉自己出汗前,已经检测到了那一瞬间的焦虑微微肌肉抽动。这种情绪预测,让再顶尖的人类扑克玩家也如同一本敞开的书。

AI从传统技术的原始泥潭中脱颖而出的关键,在于它无休止的持续学习能力。强化学习算法将每一次操作都转化为一个课程,而我们其他人还停留在肌肉记忆上。曾经的“如果A则B”的时代早已作古——现在的AI通过概率模型思考,精确计算出恰到好处的“轻推”,像一位代码低语者,悄然重写你的内在剧本,让你幸福而顺从地保持“平静”。

Elemind的AI并非被动的大脑波旁观者——它是实时神经交响乐的指挥家。通过脑电波(EEG)数据,它解码你的思维电波——压力、宁静、警觉状态——并与庞大的数据集进行交叉比对,精准调节你的脑电波以改变你的心理状态。每次放松的体验都是对你大脑独特“癖好”的一次深入解读,而Elemind会不断微调干预,以匹配你独特的神经指纹。它已走在你的前头,早已开始重新布置你的大脑“家具”,而你还停留在开门的瞬间。

情感外包不仅仅是可能的——AI正在让它变得可规模化、可盈利,因此也成了我们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的“逻辑下一步”。

我们正被逐步引向一个未来,在那里,我们的情感世界不仅会被转移,还会被商品化、重新包装,并作为一种服务卖回给我们。这不是便利的时代——这是控制的时代。

AI不仅仅是来替你处理任务的;它正在悄悄地学习如何“处理”你。

从笑谈到巨擘:滑坡的未来

如果过去几十年我们致力于简化外在生活,未来的几十年将会是内在世界的自动化。

情感外包是新的前沿,资本主义正是驱动这场探险的引擎。这不是要抨击资本主义的老套论调——资本主义从不创造需求,它只是放大需求、重新包装,然后以高价卖给我们。而情感外包或许是资本主义近年来编排的最缓慢、最平稳的华尔兹。这一切始于荒谬:一个编程“毛球”?一款劫持你睡眠的头带?听起来像一集《黑镜》的情节——直到不再是这样,直到它们出现在你的客厅里,舒服地蹲在沙发上,依偎在你的无线音响和声控灯泡旁。

荒诞——让怀疑者接受的软性推销

荒诞是资本主义历史最悠久的把戏。笑声具有卸下防备的作用。当你在嘲笑某件事时,你的警惕便放松了,资本主义便悄然通过你大脑中的“守门人”。还记得AirPods引发的热潮吗?当初它们被拿来调侃,与牙线、卫生棉条等各种物件作对比。但在我们笑声渐止时,每个人耳边都垂挂着这一对“科技饰品”,不仅是听音乐,而是活在未来的象征。荒诞就是这样“溜进来”的。它不是要说服你,而是逐渐渗透进你的生活,直到荒诞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。

情感外包或许会重复这一模式。一个升级版的毛绒Tamagotchi一开始只是笑料,然而不久之后你就在亚马逊上查找有没有“千禧一代米色”的款式好配沙发。荒诞是资本主义的“破冰之旅”——它让你笑,直到某一天,你不再笑了。你在订阅。

今天的荒诞,便是明天的必需品。

独特性——从无意义到象征地位

仅靠荒诞无法开辟出一个数十亿美元的市场,尤其是在科技仍然磕磕绊绊地试图为审慎的用户生产实用设备时。但资本主义不等待。是时候亮出地位策略了——可爱可能无害,但地位却是致命的武器。

回想一下苹果。当Apple Watch首次亮相时,没人真正知道如何处理一个功能不如手机却占据手腕空间的新玩意。但当它登上《Vogue》封面,戴在安娜·温图尔的手腕上,搭配一条带有爱马仕标志的表带时?谁还在乎它只是一款升级的计步器?它几乎在你手腕上叫嚣着奢华。它不需要改变你的生活,只需改变你的地位。你买的不是一件设备,而是一张独特俱乐部的入场券,入场费是一枚抛光的标志和一条设计师签名的皮带。

因此,这些AI小玩意不会在“古怪科技”的水域中徘徊太久。预计将有豪华版的发布,等待那些限量发售的机会——或许Prada会来敲门(毕竟他们正为NASA设计xEMU太空服),或者Kanye会认为镀金的算法在MV里看起来很不错。

如果资本主义有一项专长,那就是将荒谬变为象征地位的符号,让普通人只能望而兴叹。

向往——将炒作包装成“人类进化”

当技术足够聪明,能让产品变得勉强实用、偶尔出点小毛病时,便会登场“向往”的营销手法。独特性吸引着那些会花25美元买一份鳄梨吐司的人,但向往却捕获了真正的玩家——那些不屑于看卡戴珊的,却忠实订阅《纽约时报》的人。他们不会沉迷于名气游戏;他们投身于未来,追逐下一个前沿,或是资本主义永无止境的“进步”推销中的任何一件新事物。

特斯拉就是个好例子。电动汽车并不是新概念,但在特斯拉之前,它们顶多算实用,绝不是一种向往。马斯克没有制造出拯救环境的电动汽车,他打造的是一份前瞻性宣言。早期的科技精英买特斯拉不是为了开车,而是为了在车道上展示创新。拥有特斯拉不仅是实用性问题,更是宣告自己是一个看得远、走得快的人。

向往从来不关乎产品本身,而关乎谁在使用它,谁在投下巨资,谁坚信它代表着未来。这是科技大佬的闪亮背书,是硅谷明星们的轻描淡写的点头,是顶级运动员在Instagram上的自豪展示。这些小玩意不再只是玩具,而成了“懂行”之人的工具——那些“内行人”。当亿万富翁开始向情感外包产品砸下巨资,害怕错过的情绪将浓得如同一把刀也切不开。

信息再清晰不过了:如果你还没有把情感包袱交给某个AI小玩意,你算什么进化?

常态化——当我们不再追问“为什么”

当独特性和向往感完成了它们的使命,技术也打磨得光鲜亮丽之时,常态化便悄然登场。冷酷不可能征服,但“普通”却能悄然取代。想想健身追踪器。最初,它们面向精英市场——痴迷数据的运动员、数据狂热者、人体“改装”者,精确调试着自己如同赛车般的身体。但随后媒体的宣传来了:广告、头条、标签将叙事从巅峰表现转变为健康管理,从顶尖名流转变为适合任何有心跳的人。

不再追求荣誉,而只是想远离久坐的“死亡”。很快,这些追踪器像咖啡杯一样普及,佩戴在健步走者、办公族,甚至沙发土豆的手腕上。常态化不是一场革命——而是资本主义的温和重校,把曾经的专属小玩意通过一个眼神和一则精心设计的广告,变成了人人的日常必需品。

情感外包也在走上相同的轨迹。起初,它会成为科技精英的玩物——那些自认站在前沿的网红、CEO和硅谷的先锋人群,试图测试人类的下一个糟糕点子。但不久后,它就会潜入主流:Elemind的广告会出现在超级碗直播中,Reddit上会充斥关于哪款Moflin“改变人生”的讨论(剧透:没有一款真能改变人生)。媒体信息会悄悄转向,引导你对自己是否跟不上时代的恐惧。你不会被“请”去购买这些产品了——你会被问为什么还没买。

当常态化落地,必然性便开始安顿

你从最初的嗤之以鼻,到微妙的好奇,再到渴望拥有——然后,在你意识到之前,它已经像Wi-Fi、Spotify或Alexa一样不可或缺。

而没有它?那感觉就像抱着老式电话线不放、坚持传真机仍有存在的价值,活像一个固执的“恐龙”。

你会从认为它荒谬不堪,转而发现真正荒谬的是没有它。

终极思考:Wall-E其实是部纪录片?

于是我们就在这里,飞速驶向曾经以为只是皮克斯幻想的未来。Wall-E到底是一则警世寓言,还是一部预告片,只不过将飞椅换成了Fitbit和Roomba?情感外包并不关乎“懒得走路”,它关乎逃避成为人的真正艰难。我们不是在外包任务,而是在外包自我。

当然,也许这并不是我们所惧怕的那种反乌托邦。至少现在还不是。现在,它只是些萌萌的机器人宠物,或者承诺让你的内心景观化为禅境的头带。但看看周围吧。我们曾嘲笑Wall-E里的漂浮懒人,但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,我们的眼睛被屏幕锁住,压力由手环监测,呼吸则由应用控制——这该如何定义呢?

也许未来早已到来,只不过换上了更诱人的外衣。

资本主义甚至不需要费力推销。我们为了便利,逐步交出了情感的韧性,一件小设备接着一件。可是,等到我们意识到已将人类那份混乱、撕裂心灵的本质外包出去时,我们会在乎吗?

欢迎来到未来,情感只不过是可选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