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绘画作品没有灵魂?
这句话你肯定听到过不止一次,很多当代艺术家,画师都这么说。
毋庸讳言,当下有不少文艺作品之质量、品位、格调不高,低俗、庸俗、媚俗招摇,以至成为文化“垃圾”。这些所谓作品基本无视审美需求,甚至将受众当成没脑子、弱智者,随意写东描西,恣睢胡涂乱抹,肆意呈丑示恶(俗),几近逗傻之能事,尽现审美负能量。面对这类“作品”之过市,可以归结为两句话:不可读、不忍看;不能读、不耐看。
依艺术哲学论,不可读、不忍看就是缺感性;不能读、不耐看就是无思想,而缺感性就是没有感性美、视觉美,无思想就是没有灵性美、哲学美。
显然,艺术要美,视觉美是前提,思想美是核心,前者体现艺术之基本属性,后者表达艺术之灵魂所系。
什么是感性美、视觉美?什么又是灵性美、哲学美?
依气墨灵象艺术论,美分层级,感性美、视觉美属于形式美。形式美就是以形式取胜,也有“优美”或“唯美”之称,是“美”的低级层次。此层级的美以其外观的和谐与形质的统一,通过视觉感受唤起审美感受,主要以安静、明丽、精致、均衡、比例、对称、对比与单纯秀雅、多样统一之形态,顺应人之主观感受,让人产生得宜、爱悦、轻松与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,并导致“爱”之情感。这种“美感”只是通过感官引起的快感,实际上就是一种悦人耳目之美。
艺术作品的哲学美,或称思想美,是作品所能体现的精神境界与所能抵达的思想深度,并由此为受众带来或呈现的心灵震撼与审美高度。
按照精神的自由程度,哲学家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、功利境界、功利境界与审美境界四个层次。审美境界包摄而又超越、高于道德境界。显然,哲学美首先体现为境界美,是远离自然境界、跨越功利境界、致远道德境界、体悟天地境界的审美形态,是博大、高远的精神境域。在境界美之上是神圣美,是以自由、崇高的生命境界,至善、灵性的“永恒之光”为终极意义的审美形态,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、经验与超验的统一,也是情与理的统一、此岸与彼岸的统一、有限与无限的统一,往往与生命的终极体验紧密相联系,具有与宇宙、天外神交,自我、个体入化的高妙体验,是一种庄严神秘、崇高神圣之感,是一种极致的谦卑和无限的敬畏,是一种灵魂的狂喜和飞升。神圣美是美的高级层次,是对生命意义的根本超越,也是自我心灵的彻底解放。
当下艺术创作缺少感性美,与创作者远离生活、缺乏创作冲动密切相关。不在现场何有“现场”感受?没有现场感受何能激发艺术感觉?没有艺术感受力又何以产生创作冲动?事实上,感觉有高下、优劣之分,或者存在艺术感觉与非艺术感觉之别。艺术感觉往往是独特的、深刻的、智慧的、真实的、善良的、美好的、人性的、精致的、高雅的,与此相对应,非艺术感觉往往是平庸的、肤浅的、愚蠢的、虚假的、恶劣的、丑陋的、兽性的、粗鄙的、低俗的,而狭隘固执、贪婪自私、封闭自恋、世故庸俗,必然成为非艺术感觉的温床,为胡编乱造、胡涂乱抹、示龌展龊、恶俗乱象之作“制造”本源。
缺少思想美,或者忽视体现思想美,是艺术创作中的普遍存在,也是一大缺憾。造成此问题有诸多原因,但艺术创作者普遍缺少哲学素养,割裂艺术、哲学两者关系是症结所在。
回到AI绘画这边,无疑,通过模仿组合,AI确实可以创作一幅体现形态之美,也可以后期通过AI绘画师来赋予哲学之美,那么AI绘画还缺少什么呢?
没错,那就是一副作品背后的故事,但凡能称之为艺术的作品,无一不是充满着令人着迷的故事的。一副作品,不仅仅一副图像,它是作者某个阶段人生的体现。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,了解到这个艺术家的变化,艺术家的经历,以及这些经历对艺术家的影响,比如《圣约翰的圣母及孩子》这个由大师米开朗基罗创作的雕塑作品,他是米开朗基罗的一件未完成的艺术品,这点就是AI绘画达不到的一个高度了,对于未完成,AI可能能模仿的很像,然而未完成作品的真正魅力在于,为什么没有完成,这个为什么没有完成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,才是这件艺术品真正的价值所在,也可以说是艺术品真正的灵魂。
所以,艺术背后的灵魂是人,AI绘画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工具,可以让人不受制于技法和时间的限制。让人可以畅想一切艺术上的,美学上的可能,而背后的人,才是一件作品真正的意义所在。